雨夜摔伤谁之责?法律援助巧解“三角债”
2025-06-12 16:27:5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雨湖区司法局 | 编辑:易阳思 | 作者:刘思洋 皮紫晴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748

雨湖融媒6月12日讯(通讯员 刘思洋 皮紫晴)近日湘潭市雨湖区法律援助中心收到一面写着“公正调解 为民服务”的锦旗,困扰袁某某近两年的心结,终于圆满解决

自行维权遇困境

袁某某作为某人力资源公司派遣至某生态园的劳务派遣用工,上班时间为凌晨一点,2023年某日袁某某冒雨骑车上班途中,摔倒在地导致右侧锁骨骨折,他向生态园负责人简单说明情况后,自行前往医院治疗,却未向交警部门报警。

袁某某是低保户,自己治疗费、小孩的学费、妻子长期服药的药费……生活的重担几乎将这个家庭压垮,与某人力资源公司和某生态园的协商却陷入了僵局,多次协商无果来到雨湖区法律援助中心寻求帮助

法援介入解难题

经审查,袁某某符合法律援助条件,雨湖区法律援助中心第一时间指派赵倩承办此案了解案情后,赵倩找准了分歧的关键点:凌晨大雨中骑车,袁某某作为成年人是否尽到了安全注意义务?事故发生后他为何未报警?伤情究竟是交通事故所致还是其他原因?缺少“工伤认定”的关键证据无法申请工伤补偿,赔偿比例如何划分?

此案难点不仅在于证据薄弱,更在于劳务派遣关系本身的复杂性责任主体模糊:袁某某与人力资源公司签订合同,却在生态园工作受伤后,如何划分责任比例工伤认定障碍:上下班途中非主责交通事故可认定工伤,但袁某某未报警,导致关键证据缺失,常规工伤索赔路径有阻碍维权难度陡增:相比普通员工,派遣工需同时面对派遣方和用工方,沟通链条更长,维权成本更高。

调解协商终和解

通过多次与各方沟通,赵倩以理释法,普及劳务关系中侵权责任的法律法规,“袁师傅凌晨冒雨赶工,对自身安全应更谨慎,但用工方安排凌晨工作,对特殊时段、恶劣天气下的通勤风险应有合理预见和一定保障义务。同时引导各方换位思考,“袁师傅是家庭顶梁柱,低保户,伤后无收入,困境实实在在。而企业也非恶意推责,症结在于证据不足导致责任不明。”

最终,各方达成一致人力资源公司当场支付袁某某18000元赔偿款,保险公司随后赔付剩余5000元。

一面锦旗,是袁某某一家新生活的起点,更是对调解结果的最佳诠释。在纷繁复杂的劳务派遣关系中,当劳动者深陷维权泥沼,专业而温暖的调解不仅能解开法律关系的死结,更能疏通人心中的块垒,让公平正义以更高效、更温情的方式抵达。

责编:易阳思

来源:雨湖区司法局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