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潭文庙 文脉长存
2022-01-14 23:34:2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湘潭在线 | 编辑:江佳峄 | 作者:黄华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7667

在我工作的湖南科技大学,有一个闻名遐迩的省级文物古迹——湘潭文庙。

这座始建于南宋绍兴初年的建筑,距今已有890多年历史。从雨湖区城正街缓缓步入文庙正门,可见木门两侧分别嵌有“学而不厌”“诲人不倦”八个励志隽永的篆书;进入大成门,是飞檐绿瓦的钟鼓亭;从大成门跨过天井就是大成殿。大成殿殿前左右连接庑廊,殿后有亚圣殿。整个文庙红墙琉璃、斗拱雕花、飞檐凌空,具有极高的历史、科学、艺术价值。

文庙的创建源于一种文化制度的推行:公元1044年,范仲淹奏请“十大兴学”育才改革方案,建议各州县均须设学育才,史称“庆历兴学”;公元1131年,宋高宗一纸诏书,将各地的县学改为文庙,文庙于是成为全国通祀孔子的庙堂,也是各地办官学的场所。于此,湘潭县学升格为文庙,成为历朝历代文教活动的中心。

文庙的教育是以儒家为正统,宋明理学是儒家学说发展史上的最高阶段。湖湘学派作为理学的一大宗,也是儒学正统,因此,湘潭文庙的教育始终以宋明理学和湖湘学派为根本。宋明理学经开山鼻祖周敦颐发轫,再经程颐、程颢的发扬,传回湖南。程氏弟子胡安国、胡宏父子在湘潭境内的隐山碧泉书院结庐讲学,在继承周程理学的基础上,发展成“经世致用”的理学思想,成为湖湘学派的开山之祖。后来,胡宏嫡传弟子、南宋著名理学大师张栻又将湖湘学派发扬光大,使当时“学术源流之盛,未有出湖湘之右者”。这些经世致用、实事求是的治学思想,力行践履、脚踏实地的实干作风,自强不息、敢为天下先的奋进精神,关注现实、忧国忧民的参政意识,对后世尤其是近现代湖南影响深远。

文庙由县学升格而成,读书人只有进入县学学习,才可以参加举人、进士的考试。深受湖湘学派影响的湘潭学子满怀报国之志,从文庙出来,过学坪,赴省城,去北京,到科场,中举人,考进士,大展身手。据史籍记载,从宋代开始,湘潭先后有170余人中举,尤其是清朝历届会试,湘潭进士达80余人,列湖南诸县前茅。1841年,胡廷弼中进士;1857年,王闿运中举人;1894年,杨度中举人;南谷刘氏更是一家五举人四翰林。

1905年,科举考试废除,县学停办。但湘潭的现代教育还是以文庙为基地,“敢为人先,经世致用”的湖湘文化传统仍然影响深远:辛亥革命时期,以刘道一、秋瑾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曾以文庙为据点从事革命活动,现在文庙旁还有纪念民主革命先驱刘道一的烈士祠堂;著名革命活动家、时任中共湘潭地方执行委员会书记的杨昭植就是在“马日事变”后被国民党杀害于文庙前的学坪;大革命时期,毛泽东还在这里躲过了一次敌人的追捕;新中国成立前夕,湘潭地下党组织也经常在此开展活动,商讨如何发动群众开展武装斗争,迎接湖南解放。

在后来的社会变革中,学坪变成了街道,昭潭书院也被移交,只有文庙至今还在静静地屹立。1949年以来,文庙先后为湘北建设学院、湘潭师范专科学校、湘潭师范学院、湖南科技大学办学所在地,由郭沫若亲笔题写的“湘潭师范专科学校”校牌和由胡耀邦亲笔题写的“湘潭师范学院”校牌先后悬挂于大成门上方。

近年来,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,科大学子都会自发在孔子圣像前,身着汉服,齐声诵读经典,举行庄严的祭孔大典。这个传道授业解惑的场所,一直浸润着“心忧天下、敢为人先、经世致用、实事求是”的湖湘文化传统。无数学者的文明良知、民族文化自我保护的自觉意识、湖湘文化传承中的感人故事,仍然在这里随着千年文庙的历史代代相承。

今天的千年文庙,红墙黄瓦,绿树蓝天,空旷而幽静,厚重而内蕴。


责编:江佳峄

来源:湘潭在线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