湘潭游记 | “总”,掀起你的盖头来
2022-07-15 18:55:58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大美湘潭 | 编辑:江佳峄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7190

■ 郭晓/摄


许多到湘潭的游客和居住者,听到湘潭人津津乐道地说“总”,往往一头雾水,就是40岁以下的湘潭人,对“总”的概念也是模糊不清的。今天,我轻轻掀起“总”的盖头,把她的故事淡淡地说来,如果你记住了她,你就是“老湘潭”了。


■ 嘉庆《湘潭城总全图》


总,是湘潭城市的特色,即沿江街道。早在宋代,这里的街市沿江而建,长达10余里。到了明朝时期,便有了总的划分。所谓“总”,其本意是街区之间的名称。展开嘉庆丁丑岁(1817年)《湘潭县志》所附“城总全图”,可见各总之间均设有门楼,上标有各总之名。


过去,每个总设有“值年”或“首司”,这个称谓就像现在派出所的警员。各总的首尾设栅为卫,入夜关栅,天明则启。总的另一种说法是更夫敲更范围的划分,每一个总,也就是每个区域都有一个专门的更夫。每晚子时,更声响起,黎明将至更声停歇,那种清脆的声音,既报平安也能催眠。



总的宽度足有4里之多,河街、正街、后街均匀分布其间,如同三姊妹肩并肩,手拉手从三总走到十八总。古时,三条街道由麻石铺就而成,两旁便是鳞次栉比的商家店铺与民居了。商铺与民居多为砖木结构,也有竹木结构的,最高的只有三层,建筑风格写满明清的情韵。河街紧靠湘江,许多吊脚楼立于江岸,一道最好看的景致把总的味道调得浓浓的甜甜的。


旧时,官宦之家住城,商家住总,这个规矩是如何形成的,是谁提倡的,文字的记载没有蛛丝马迹。所谓城,就是衙门之地。四面有高高的城墙,东西南北的城门和守卫显示着官府的威严。然而,城外明明白白只有九个总,那么“十八总”中其余的九个总去了哪里?清《嘉庆县志》记载得明白:“明时自县东宋家桥起,直抵小东门为一、二总;入城历宣化街、大街、攀龙街、新街为四、五、六、七总,出生湘门为八总,九总以上至十八总迄今如旧。”


■ 江中眺万楼(1952年摄)


宋家桥就是湘潭名楼“万楼”的所在地。因为一总与二总地处郊野,少有人居住,淡出人们的视野实属自然。四总至八总被城的纵横交错的街坊所掩盖,也自然而然被人忘却了。余下的那长长的三街九总,就像三姊妹的衣裙,飘漾着无穷的魅力。


掀开了总的盖头,我们就从九总开始去领略她的风采。先说九总。古人喜“九”数,“九”即阳,大数,代表永恒吉祥的意思,《易经》的乾卦可以佐证。


■ 建设中的十八总


九总有两个特色:一是大埠桥,该桥仅为一拱,麻石结构,长约十米,宽约五米,建于明代,是雨湖通往湘江的出口。上小学的时候,我和同学曾经在桥下捉过鱼虾,那个桥拱像一位老爷爷,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的嬉戏。


遗憾的是,大埠桥于1993年在修筑堤坝时而被拆除了;这里刷把和瓜瓢很出名,民间的顺口溜曰:“九总有个大埠桥,又卖刷把又卖瓜瓢。”意思是说,九总是瓜瓢刷把生产买卖的集中地。瓜瓢是旧时舀水的主要用具,自来水出现后,它才退出历史舞台。刷把有两种,一种是马桶刷把,一种为厨用刷把。马桶刷把早已消失,厨用的如今还依稀沿用着。九总紧临观湘门,两者之间有一码头,是砂石、竹木的集散地。


■ 《潭城古韵》局部画面 陈文杰/画


十总至十二总,铁匠铺、槟榔铺居多,美丽的雨湖便在其身后。铁匠铺主要生产农业工具,如锄头、犁头、耙头、镰刀等,当然也生产榔头斧子、菜刀锅铲之类的工具。据老人们说,通红的炉火像一个个小太阳,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铿锵嘹亮,好像太阳的歌唱。槟榔是湘潭的特产食品,它的历史比总的历史还久。传说很久很久以前,湘潭出现一场以腹泻为主的大瘟疫,其景象正如毛泽东的诗云:“千村薜荔人遗矢,万户萧疏鬼唱歌。”矢者,通假字,屎也!一郎中猛然想起槟榔可以去邪毒湿热,于是将其辅以少许黄连熬成汤药给全城人喝,瘟疫很快消失。自此,湘潭人深深喜欢上了槟榔,也感恩于它,将其做成食品,放在口里嚼来嚼去,既防腹泻也韵口味。


十三总是个很重要的码头,药材、粮食、瓷器、副食品等都从这里进出,也是粜米籴米的集散处。它还有一个名称:曹家码头。“曹”取“糟”的谐音,是低级妓女云集之地。十三总后街靠西有一妓院,曰:杨家苑。那里的风尘女子个个貌若鲜花,琴棋书画唱样样精通,一般的客人是难以企及的。当然,这是古时的事情。



十四总是客船码头,为旧时主要的交通枢纽,南来北往的人们都得从此上岸下船,在没有公路铁路的年代,这里的喧嚣可想而知。著名的百年饭店“洞庭春”坐落于正街,杂烩与原酱炒回锅肉是它的招牌菜,轻轻一运神,口水就出来了。


■ 十五总海会寺


十五总有个美丽的传说。古时,正街有一家很大的铜锣铺,其铸造的铜锣声音清脆响亮,声名远播,外地商人纷至沓来购买,生意好不热闹。于是,一些铜锣商人就在十四总和十六总傍着这家铺子开起了铜锣店,想发铜锣的财。谁知,他们制造的铜锣声音沙哑沉闷,没人来买。一筹莫展之时,几个铜锣老板麻着胆子来到十五总的铜锣铺讨教。十五总的老板很开明,将秘密说了出来:用十五总的河水淬火,保准音质脆亮!几个铜锣老板将信将疑地说:十五总的水不是十六总流来的么,十四总的水不是十五总流来的么,这是技术的关键?十五总的老板说:我曾经用过十六总和十四总的水,试验的结论告诉我,只有十五总的水淬火最好。这几个老板回家一试,果然如此。这是什么原因呢?谁也不知道。我想可能与河床的矿物质有关吧。


■ 网友手绘:十六总——十八总


十六总也有个码头,是竹木排停靠和转运之地。著名的老商铺“九如斋”在正街北面,正对码头口。湘潭的名产灯芯糕、紫油姜、龙牌酱油是店里的俏货。十六总也叫“仓门前”,是古时死刑犯行刑的地方,俗称“砍脑壳鬼之地”。如是就有了如同《聊斋志异》的怪异传说,譬如夜半三更卖馄饨的老倌子遇“鬼客”收冥币,譬如魂魄夜游街口,譬如脑壳落地的声响等等。世上有没有鬼?黄帝的造字官仓颉在造“鬼”字之时,地在颤栗、天在哭泣,多么奇异。东汉许慎对“鬼”字的解释是:人所归为鬼。“鬼”,甲骨文的书写是:上面田字加一撇,为怪头怪脸。下面的是个“人”,人字里面的三角形字是“厶”字,即鬼勾魂之意。你看,多么怪异!“九如斋”的店铺如今已经没有,但古旧的房子还在,“九如斋”几个字模糊可见。码头还是码头,比以前大了好多好多,只不过运送的不是竹木而是其他了。说来也巧,那个“砍脑壳鬼”的地方,也就是总的当口成了卖墓碑的集中地。


 十七总观音阁


旧时,十七总的河街、正街做豆腐的店铺很多,后街是中医药号较多的地方,清末民初湖湘著名的中医大师朱卓夫就在这里行医。离后街不远的是秀美的白马湖,那个天然的渔港上世纪末红颜陨落了。后街还有著名的吴元泰、吴恒泰酱园,它们是浙江吴子楚两兄弟于清代创建的,龙牌酱油即诞生于此。1915年,龙牌酱油在“巴拿马国际博览会”获奖。


■ 龙牌酱油酱园 龙琳/摄


今天,这个牌子的酱油还在延续。河街有一刘姓职业潜水老倌,他可以一口气在河里潜水近十分钟。每年,他在河里救起的溺水者很多,当然,他的收入也不少。他一生救了多少人,有时他摸摸自己长长的白胡子,算是回答。正街与后街之间的那条小巷子里,还有一个张瘸子,是名震潇湘的棋手。下围棋和象棋,他可以一对五,走盲棋是他的拿手好戏。一日,外地一位围棋高手前来挑战,棋局一开,他就知道对手不是等闲之辈。于是,他拿来一壶酒,边喝边下,从午时下到亥时,才险胜对手。后来,他对人们讲,要是那天没有喝酒,可能输了棋。因为喝酒,他胆子大,走棋缜密,这也是他的长处。这两个湘潭总里的名人,也是清朝末年、民国初年的。刘姓潜水师的住处如今被堤坝代替了,倒是张瘸子的房子还在,不过已经年老体衰。


■ 建设中的十八总


十八总是旧时最大的商埠,叫大码头,是煤炭、茶叶、竹木、药材、大米、布匹等物资的交易中心。正街多为布店,河街多为鱼铺,秋瑾和夫君王子芳的故居位于正街的“由义巷”。总尾连接壶山、唐兴寺、唐兴桥和富豪居住地——“燕窝里”。可以想象,那个时期的十八总一定热闹非凡。大码头有一渡口,古时叫“津”,河东河西的人过河往来就从这里坐“划子”,所谓“划子”即小舟或者叫细船。


十八总有一“船驾佬”,是当地的船老大,凡外地经过湘潭的竹木排都必须到此交“过路费”。一外地“排拐仔”不信邪,往往不交。这引起老大的不满,于是双方交手,结果两败俱伤。这两个人法术很大,均用“点打”“神打”出手。船老大中了“五毒梅花掌”,排拐仔中了“五雷霹雳功”,双方归西之时才有和好之意,可惜为时已晚。当然,这是传说。传说其实也是文化,尽管神奇却也动人。这个故事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,在老一辈人的心头也是。



掀起了“总”的盖头,它的俊秀是我个人描绘的吗?显然不是!它是湘潭历史文化赐予我的情感,给予我的感动,赋予我的使命。我写下了这些文字,这些叙说是从历史里来的,是史学家告诉我的。当然,民间也告诉了我,传说也告诉了我。亲亲我吧,故乡!


故乡,你的独具特质的“总”,今天的轮廓还在,那明清的古韵依稀可见,只是河街被河堤取代了。剩余的正街后街也只有几个总在掀起细小的喧嚣。“总”,你时时能勾起湘潭人无尽的眷恋和回想;你的遗存,是历史幸运的绝唱。



责编:江佳峄

来源:大美湘潭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