万楼和高峰塔:仿古、重塑与城市记忆
2022-11-11 19:29:20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湖湘源 | 编辑:江佳峄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55606

市民在万楼前练太极。(罗韬 摄)




古殿宇:万楼和高峰塔

仿古、重塑与城市记忆



文 | 冯叶

编者按:建筑被人们称之为“凝固的音乐”,不同的建造材料、装饰和造型,是一个时代、一种文化的象征。

自隋唐振起腾飞,于明清名扬天下的湘潭,古时的亭台楼阁自是不少,但现在留存下来的不算多,且绝大多数都几经修缮。虽然有些在原有结构上小修小改,有些依照原建筑就地重建,还有一些只剩断壁残垣,但这依然无法阻挡它们成为这座城市的地标性建筑。

当你走在湘潭的街巷里,于满目钢筋混凝土的世界中,偶尔遇见一处彰显着传统建筑魅力的古殿宇,那也是一件趣事。角楼的剪影、琉璃瓦的光彩、青砖的朴实、木门窗上的雕花……每一个细节都有着神秘的力量,每一块砖石都写满了湘潭的记忆,让我们一起去探寻蕴藏其中的那些故事。

选出伏当天登万楼,是极妙的决定。这一天之后,将暑气渐散,凉意渐生。这是今年夏天的最后一团暑气,它赖在地面,将我们圈在万楼底层,郁结了情绪,封闭了思考。于是奋力挣脱这层包裹,逃往7楼的观景平台,大门推开,一阵凉爽的风从江面跑来,带飞了女人的长发,视野逐渐开阔起来,直至湘江,直至对面的高峰塔,直至上游的望衡亭。我和我的城市,都豁然开朗。

一瞬间,似乎明白了古人登高望远的本意。但古人的“高”与今日的“高”标准不一。400多年前的人,未曾见过高楼寰宇,建一座万楼,盖一座高峰石塔,已是十足胆魄与万般智慧。

万楼藻井。(罗韬 摄)


明万历四十三年,即公元1615年,这是“万历中兴”与“万历怠政”叠加的时代。彼时的湘潭县城离拿下“小南京”美誉还差得很远,被湘江裹在U型怀抱里的城市还没有施展开自己的拳脚。但江水暗涌,必有谋略。

有位叫李腾芳的京官是湘潭人,赋闲故乡时,站立湘江南岸向北望去,河风拂面,城池在望,其上下游如人之双臂,将其心中所想和盘托出。据李腾芳1615年《万楼记》,湘潭“邑之形如展幅绡,上下两出如左右手。上出者,巨石百余尺,潺潺江波间;下出者,颓然而已。颓然者,正水之所去也,邑人以为弗善也。或是之以告于令包侯,谋筑石为台,堑沙截波,覆之以楼。”他把民穷的原因归之于湘潭在于“下出”不满而泄之,而财富外泄的原因又归于风水,因而倡议建造一座楼,以补风水的欠缺。

新来的县令包鸿逵与之一拍即合,决定就在城东河边实施这一计划。包县令嘱大学士谢选、商人熊廷样以石30万尺,用木3000个,堑沙截波,在此筑石为台,在台上盖起一座楼阁。此乃“湘水回澜”。

楼阁建好,“揭幕”在即。包县令站在台基上,看到江水包台而过,激起清波白浪,挥毫题写“杰灵台”三个字。而为楼阁命名的重头戏,包县令特意留给了乡贤李腾芳。李腾芳略一沉吟,口吐“万”字。“万,数之大者也,邑从此而大也!”从此,“万楼”诞生。

高峰塔的修建过程亦与李、包二人有关。

由李腾芳代笔,以南京光禄寺少卿、嘉鱼李憭署名的《高峰石塔记》说,湘潭“问学文秀之民多”,“然竞介距以斗科名则士犹欠然,自少之也”,也就是说当时的湘潭人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的少了点。为了改变这个局面,在李腾芳的协助下,包鸿逵又策划建起了隔江相望的高峰石塔。

在《湘潭老城记忆》中,地方文史专家周磊记录,“高峰塔初为青砖塔,七层,八角,塔门上额为‘屹镇重离’四个大字……塔身每层有佛龛,供佛像一尊。‘琢石三万尺,甓砖四十万个’,塔身外有砖檐,檐下有窗孔,塔内沿壁有砖甬道螺旋而上,可供攀登。”

高塔耸立,形如立笔。这是一座寓意文运昌盛的中国传统建筑,用于鼓励学子努力学习上进,多出进士,多出人才,以振起地方之学风,推进地方之文明。

或许是巧合,高峰塔修成以后,湘潭进士大增,人才辈出,迄至近现代尤为突出,文脉绵长。至于“万楼兴,湘潭兴”这句耳熟能详的老话,则是对万楼建成之后,城市加速发展的最佳评语。

高峰塔、万楼、望衡亭,矗立湘江之畔,呈三足鼎立之势,守护湘潭城,从古时进入今朝。

高峰塔。(罗韬 摄)


四百余年间,风云跌宕。万楼与高峰塔,亦久经风霜。古高峰塔于1969年被毁,万楼更是五毁六建。

古建筑的兴衰,无不折射出社会之兴衰。它往往毁坏于兵灾动乱、财力匮乏之日,又新建于国泰民安、繁荣昌盛之时。

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认为,“城市是靠记忆而存在的。”而记忆,常镌刻于亭台楼阁之中。木材会毁于大火或大水,但记忆是可以在新的载体上留存、传承的。它的生命周期有多长,取决于城市决策者与建设者的胸襟与谋略。

如何在发展进入现代化,城市发展趋同化之时,保持、彰显、融合千年文化秉性?湘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:仿古与重塑。对万楼和高峰塔进行仿古重建,即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,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。

万楼。(罗韬 摄)

1993年12月,新宝塔(高峰塔)建成,高36.5米,底宽22.2米,七层八角,为钢筋混凝土结构,有外檐和走廊,用琉璃瓦盖顶,内有梯可登塔。

2009年,万楼启动第6次重建,并于2013年竣工。新万楼总高63.48米,其中主楼为52.58米,采用内九层、外五层的结构,寓意“九五至尊”。同样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内有电梯可登楼。

两者均为仿古建筑,宏敞伟岸则更胜于前。湘潭市考古学专家盛兆华评价它们为“现代工艺的结构,传统建筑的神韵”“两者完全按照现代力学原理建造,但在仿造传统外形方面做得非常好。”

时至今日,万楼、高峰塔、望衡亭仍呈三足鼎立之势,携带着整座城市的记忆,独特又恰如其分地活在当下。夜幕降临,灯光璀璨,如梦回“小南京”;朝暮氤氲,波光粼粼,河风吹来,万楼的风铃依次响起,你便知道,今日又起风了。


责编:江佳峄

来源:湖湘源

  下载AP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