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曾忘却的唐兴寺学校
2022-11-08 15:15:33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大美湘潭 | 编辑:江佳峄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16808
文|张岱


"

唐兴寺学校地处十八总,学校前临湘江,后倚壶山,学校前身是湘潭县城区第三学校,始建于1927年,校址在十八总祖师殿,当时只有学生70人,教师3人。约在1937年迁入现址唐兴寺内。


1942年改名为湘潭县壶山镇中心学校,并增设高小班;1949年9月,学校由人民政府接管;1950年,改名为湘潭市第三完全小学;1954年,以地址命校名,改为湘潭市唐兴寺学校;2014年,唐兴寺学校并入金庭学校。

"


■ 望衡亭 北冥捉鱼/摄


辛丑牛年正月初一,正是春光明媚,疏影横斜,暗香浮动,陌上花开,君可缓缓归矣的时节,我独立于湘潭望衡亭之上。


是日游人稀少。唯见湘水携波涛万顷之势从衡岳而来,断岸千尺,江流有声,岁月无痕,胜迹常在。我徜徉其间,凭栏远眺,正在享受岳色江声萃一亭,地维天柱此孤石的无穷妙处。


忽然从壶山上陶侃钓鱼的雕像后传来稚嫩的童声,我竖耳细听,原来是有学童在朗读汪曾祺小说《徙》中引用母校的校歌歌词:


“西挹神山爽气,东来临寺疏钟,

看吾校巍巍峻峻,连云栉比列其中,

半城半郭成调元,无女无男教育同,

桃红李白,芬芳馥郁,一堂济济坐春风,

愿少年,乘风破浪,他日勿忘化雨功。”


仔细谛听,不由得一震,江山同风月,异代不同时,这首歌不是分明在说母校唐兴寺学校的人和事嘛?


■ 褚遂良在湘潭题下“大唐兴寺”手迹石刻碑额(石头寺为大唐兴寺的前身) 市博物馆/供图


说起唐兴寺学校话就很长。首先要从褚遂良反对唐高宗李治立昭仪武氏为后说起。因褚反对立武氏为后被贬潭州。一日至湘潭石塔寺,寺僧请褚留墨,褚预感武氏会作乱,遂改石塔寺名题曰大唐兴寺四字。后杜甫晚年寄寓湘江舟上来到该寺,写下了


“夜醉长沙酒,晓行湘水春。

岸花飞送客,樯燕语留人。

贾傅才未有,褚公书绝伦。

名高前后事,回首一伤神。”


的不朽诗句。往事越千年,因刘禹锡为石塔寺(唐兴寺)智俨法师写的碑铭名声在外,传寺中有宝。民国年间,寺遭土匪洗劫,故寺僧流散,遂成废墟。1927年,湘潭县第三国民学校先在十八总祖师殿办学,当时只有学生70人,教师3人。办学十年后,因声誉日隆,来者日众,校舍不敷需求,于是在1937年迁入现址唐兴寺内。60年代至80年代,该校一度改名为育红学校。但办学初衷不改,从此直至2014年,87年的时间一直弦歌不绝。


在当时的学习生涯里,这里有最好的教育,最好的老师,最公正的公平和党的阳光雨露。


■ 图片来源网络


先说最好的教育。考试只是检验学习效果,无升学压力。当时小学、初中、高中均系就近入学。大学系推荐入学。所以老师和学生、家长均无考试的焦虑。学好基本课程后,课余时间充裕。学生跳绳、点弹子、踢格子、斗鸡、打球、抓逃兵等游戏广泛开展。玩得热汗直冒,有的要爷娘到学校来寻人才回去。在又红又专的思想指导下,更多考虑的是立德树人。


当时思想道德抓得紧。一有乱讲乱想,马上就会抓苗头。让小学生从小就往革命路线上走。让得74年,一个班上有只方櫈子上写着打倒某某某五个字,搞得全校小学生对笔迹,一时山雨欲来,最后不了了之。本来是细伢子好玩,哪里会是阶级斗争新动向?二是劳动教育抓得实。先是在校园西头空地上栽了几坵白菜,后是在中间教学楼西侧搭个棚喂了几头猪。这些事都是校工负责没有麻烦学生。只是在放假期间,因无东西喂猪,要求学生每人放假期间交足十斤菜叶。那时菜不贵2至3分钱一斤,问题是学生普遍没钱。如何搞呢?当时居民普遍到湘江洗菜,黄菜叶一般会扔掉。学生伢子一是到河边捡菜叶,二是用一个铁丝钩子到河里捞菜叶。


再后来,学校又在长城乡工农村办了五七农场。农场有几亩菜地和两亩稻田。我们初中生的任务就是一学期一周学农,学农期间就是每两人从学校厕所抬大半桶粪去农场。因有近五里路,学生年小个不高,难免不发生粪倾人臭事件。当时因抬起一侧,粪倾而出,一个初二的名叫邱辉亮的女生毫不犹豫用双手将粪捧回粪桶。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,在当时却是理所当然,不让集体资产受损失。我们学校何菊初老师的儿子代课的方老师与钟理一起因为学金舜华,在湘江游泳时看到河中间有木头,为捞回木头,最后方老师体力不支,不幸殒没于江水之中。三天之后,从木排下浮出时,不堪目睹,不忍鼻闻。时年不过二十三岁,令人好不伤悲。三是素质教育抓得活。那时的教材都结合生产生活的实际。语文也好、数学也好都是从实践中吸取的内容进行深华引深。音体美都开全了,不过和政治都跟得紧。


■ 唐兴寺智俨禅师石塔(1952年摄)


再说教师吧。因唐兴寺学校当时叫戴帽学校,现在叫九年一贯制学校,即小学初中一体的学校。所以老师的水平较当时河西区一般学校水平高了一个档次,用湘潭话讲叫高了一篾片。那时学校校长叫余志远,她有一个女儿不知姓甚名谁。她家就住在过去唐兴寺正殿的侧屋内。每天下课后,她会坐在正殿坪前弹洋琴。余校长不时会指点她一下。在那个缺乏音乐的时代,与君歌一曲,请君为我倾耳听。算得上是唐兴寺学校内的一道风景。


教导处主任某老师,仿宋体写得好,从批林批孔到反击右倾翻案风,不知在墙上写了多少标语,不知写坏了多少排笔。


任教老师有真才实学的老师真多。他们也是真爱学生。那时都穷,一班总有几个学生交不起学费或缓交学费。老师一是问清原因,或是向上反应,或是自己代交。学生从不因为贫穷失学或受歧视。18班朱铁利同学父老母神经,家真穷,每个学期二角钱电影费交不起,班主任段老师、谭老师先后代他交足,告诉他家长这是学校照顾。二是老师真的家访,全班每个学生家里都走到,对每个学生的成长环境有个全面的了解。


■ 摄于1900年



那时没有家教,老师施出全付本领,当时叫捉蚂蚁子上树,不叫树下有一只蚂蚁。吴泽刚老师上课让学生如沐春风,简直是一种享受。他讲谢璞的巜珍珠赋》,讲怎样红线串珠,形散神不散,夹叙夹议,详略得当。他讲细节描写,讲怎样抓住特点写出神来。他出的题目是《当老师走进课堂》,要求学生从举止、神态、环境、课堂内容细细揣摩。有一次,他在课堂上提问:“什么叫主题?”当时指名要我回答。我答不知道啊。吴老师没有责怪我,他说:“有的人活了一世还不知道活的主题是什么,何况你们这些中学生呢?不过我还是希望你们好好思索一下人生的主题。”


有一次,班上搞元旦活动,吴老师用每个学生的名字给每人写了一首诗,他写给我的是;“欲登岱泰峰顶,览尽天下奇峰。须从脚下出发,一生付予攀登。"吴老师用诗告诉了我人生的主题。


■ 唐兴寺内院一角(1952年摄)



唐培华老师从小学二年级到四年级是我们116班的班主任。她要求学生极严格。课堂不准讲小话,不准做小动作。拾金不昧,衣衫整洁。她因招工去东坪镇家用电器厂工作,最后一堂课,她拿来一只橡皮胶圆筒,里面装着剩下的班费。收了好多,用了好多,还剩好多。一分不差,移交给班长。唐老师临财毋苟得的好作风在我当时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极深的映象。以至在我长大成人后为人民服务的过程中,做到了向老师学习,不妄取歧求,以不贪为宝,赢得了好口碑。


唐兴寺学校还有很多好老师,如张明霞、李辉霞、赵壁炎、罗树威、孙玲、何芳菊、刘必成等老师,那时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真的不是口号,立身三尺讲台,奉献一身光热是真实写照。吴泽刚先生有言:得天下英才而教原为一乐,为莘莘学子立极还须三思。


■ 大唐兴寺效果图  张作奇/供图


唐兴寺学校办学百年为湘潭输送了不少初级人才。如今又改成了庙宇,该寺想必以后会香火旺盛,只是会培养出大德高僧不呢?让我们在木鱼声中、香火缭绕中拭目以待吧。



责编:江佳峄

来源:大美湘潭

  下载APP